《轉變之書》摘要與心得:接納結束,才能重新開始

 

    《轉變之書:結束,是重生的起點》這本書,放在家裡的書架上許久,始終不曾動過。前陣子開始執行斷捨離,整理書櫃時覺得很符合自己目前的狀態,翻閱後便欲罷不能。




這本書適合哪些人?

        《轉變之書》最早完成於1980年代,2004年作者威廉‧布瑞奇博士(William Bridges, PhD)重新大幅修改內容,再經過他的妻子兼事業夥伴蘇珊‧布瑞奇( Susan Bridges)重新編審,成為今日所見的最新版本。這本書非常適合生活中正面臨重大轉變的人閱讀,例如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、轉換職場、新婚夫妻、新手爸媽、離婚、搬家、親人或寵物離世、退休,甚至是身處環境劇變如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,都非常受用。

這本書在說甚麼?

       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Transitions: Making Sense of Life’s Changes, 由書名可知作者想要強調的是過渡階段,一種心理層面的安頓。在新版的序文中,作者提到很多人都把「改變」與「轉變」混為一談,以為兩者意思相同,其實不然。改變指的是像搬家、換工作、孩子出生、親人離世等外在身分或環境的變化。而轉變則指內在心理轉化。「轉變不是某個具體的事件,而是你為了適應生命中發生的外在變化、所進行的心理調整,包括確定未來前進的方向,以及重新自我定位。」

        如果只是改變而沒有轉變,例如剛畢業的高中生,離開家裡到外縣市讀大學,但心態並沒有真正成長,面對全新的環境、科系及同學,仍用舊有的模式應對,於是在時間管理、課業學習、人際關係等面向,陸續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。在我們身邊,甚至我們自己也可能都是如此:18歲法定成年,但內心仍然是個孩子;22歲大學畢業、找工作、結婚生子、邁入中年,最後進入老年。每一個身分轉換的當下,如果只有外在改變,缺乏內在自省,很可能一輩子都陷在過往模式,重複同樣的錯誤。唯有打心底決定迎接新人生,接受即將到來的考驗與挑戰,才能帶來有意義的「轉變」。

        作者威廉‧布瑞奇博士(William Bridges)出身哈佛、哥倫比亞等名校,曾當過英國文學教授,也是美國知名的心靈導師。在這本書中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是,他發現絕大多數的勵志書籍中,都會告訴讀者要為未來做好準備、未雨綢繆,但是不曾提及「轉變」的三個階段,也沒有說明面對外在環境改變所引發的內在轉變究竟該如何因應。事實上擺脫舊的生活狀態,是一段艱難的過程,而處於過渡時期,也同樣令人困惑,因此這本書特別著重心靈的重生,幫助讀者度過困難時期,踏上新的人生旅途,拿回人生主控權。

轉變三部曲之一:結束

        轉變的第一個階段是「結束」,是「失去」,當你認出自己正在失去什麼,就是轉變開始的時候。身處這一過程,常經歷五種情況:
脫離
        例如跟情人分手了、剛結婚、孩子長大搬出去住了。某個曾經屬於你的身分結束了,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生活,失去依靠、感到疏離等。
崩解
        包含實體世界的崩解,以及無形世界的崩解。前者如搬離熟悉的社區或城市,切斷舊有習慣;後者則偏向原本對生命或感情的信念崩解,必須停止扮演某個原本習慣的角色。
剝離感
        失去了舊有的身分認同,不再是學生、不再是某人的女朋友,甚至不再年輕等,都讓人痛苦。但認知到原本擁有的形象已與你無關,放下過去,才能順利度過轉變期,迎接新身分。
幻滅
        成長,不必然是一種「加法」。發現自己篤信的世界不再真實,例如被摯友背叛、崇拜的父母也會犯錯等,就是作者所說的幻滅。幻滅意味著我們此時能穿透表象,看到更深一層的本質。
迷失方向
        對於失去的一切感到困惑及迷惘,人生陷入膠著,這不是愉快的經驗,但要讓它痛個夠。結束,才能真正開始。

        書中提到,變化和轉變之間有個重要的不同點是:變化總是將我們引領向一個目標,而轉變卻在一開始就要求我們放手,捨棄不適合你現階段的東西。接受與過去的自己告別,才能迎向更豐盛、更有創造力的下一階段人生。

轉變三部曲之二:過渡期

        邁入過渡期代表過去已經過去了,但未來還沒發生,一切處於不確定的模糊狀態。這段空虛混沌的時刻,作者建議不要急著爬起來,如果按下快轉鍵,可能將你推回起點,再次重蹈覆轍。最好的方式是找個安靜的地方獨處,可以的話離開日常熟悉的一切,去一個陌生城市,沉入自己的內心世界。如果沒辦法脫離,至少每天安排一段時間與自己相處。慢跑、聽音樂或靜靜喝杯茶,一切力求簡單,世界只剩下你自己。與自己對話時,可紀錄浮現的感受,但不要求得出答案,也不需要完成什麼目標,只要全然體會當下心境,快樂、煩亂、悲傷、孤獨,都盡情享受。

        聽起來過渡期就是放空,感覺對生活沒有建設性,但作者強調這是內在調整時期,真正有意義的轉變,是在過渡期完成的。書中舉喬治‧歐威爾(George Orwell)在《一九八四》的名言:「掌握現在的人,掌握了過去;掌握過去的人,掌握了未來。」精準揭示一個道理:因為現在,過去發生的一切才有意義;而過去發生的一切,又預示著未來。當我們沉浸自己的內在世界時,回顧腦中浮現的某個過去事件,產生了與過往截然不同的解讀,這個轉變將促使我們對現在的人生有更清晰的理解。也就是當我們不再用特定視角看待過去,就能學會不用同一方式看待未來。

轉變三部曲之三:生命新「起點」

        人生沒有標準SOP,不是一把鑰匙或一個按鍵就能重啟人生,也沒有操作手冊。一般人會陷入迷思,認為要擺脫困境重新開始就非得做些什麼。但作者指出:人生中絕大多數「起點」的發生,其實都沒有什麼特別徵兆。然而當我們內心準備好踏上起點時,機遇很快就降臨。我們真正需要的,是留意自己內在的訊號,通常很微弱,不容易察覺,因此保留些空閒安靜的時間與自己獨處是必要的。書中舉了一些「起點」來臨時的訊號,例如時常想像的畫面、突然浮現朋友閒談時的一句話,或是以夢的形式出現等。訊號出現時會讓你隱約覺得「不一樣」。這時候最好「停止準備,馬上行動」,別再找任何藉口抗拒踏出那一步。

        當我們覺察新的「開始」降臨時,內心不免雀躍期待,但作者提醒,新的開始未必符合我們對改變的想像。我們必須清楚哪些事情容易破壞決心,強力抵抗內心要你留在舒適現狀的聲音。同時,可以嘗試規劃具體步驟,將注意力從目標轉移到實現目標的過程上,當一切重新開始後,新的生命也會萌芽。

後記與心得分享

        這本書文字淺白,很好理解。加上作者曾教授英國文學,書中舉了非常多希臘神話故事,並針對情節加以解析,印證「轉變」的內在力量,也使整本書多了一層浪漫色彩。儘管有些針對神話的解釋,與現實生活脫節而較難產生共鳴,不如課程學員的實例來得深刻,但整體而言,是一次非常愉快且收穫良多的閱讀體驗。尤其我現在懷有身孕,即將面臨人生重大轉變,閱讀時機非常共時。

        回想自己懷孕初期,身心狀態都還在調適,想著之後將失去自由,許多生活習慣都要調整,心情焦躁莫名,也因此兩度進出醫院。但是當我學習不再緊抓著過去的自己,接納生命某階段已「結束」之後,慢慢感受到心態的轉變,也對於成為母親這件事產生期待。為了迎接寶寶,開始注重飲食、勤於下廚、改變家裡擺設等。目前正處於書中所提的過渡期,儘管每天腦袋仍縈繞著非常多不確定性,對未來充滿徬徨,但正如安東尼奧‧馬查多 (Antonio Machado)所說:「所有不確定性都蘊藏著豐盈的果實,……只要你願意理解。」我很慶幸自己擁有這段放空、自我更新的時間,未來的種子已經播下,現在就是耐心施肥的時候。甚至某些再尋常不過的時機點,我隱約覺察到自己「不太一樣」,腦中的想法、語言的溫度等,彷彿感受到自己的注意力與能量已逐漸聚焦,我想,此時已走在轉變的起點了。

        值得一提的是,這本書文字頁開頭與結尾前的空白頁,都印了生命之花,是古老且具有無限能量的神聖幾何圖騰。如果不認識它,會以為只是書中一個簡單的裝飾。事實上它能提升我們的頻率,使一切豐盛起來。因為很喜歡這個圖騰,整本書讀起來格外親切雋永。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巧克力囊腫抽吸手術(三):手術後及異位寧

巧克力囊腫抽吸手術(二):手術全記錄

巧克力囊腫抽吸手術(一):我的疼痛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