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詩新解】天若有情天亦老

 

    很多人都聽過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,並為字裡行間的深情震懾,卻不一定知道它出自晚唐詩人李賀的〈金銅仙人辭漢歌〉。這首詩的創作,起源於一段歷史碎片:

    漢武帝在政治武功達巔峰之後,渴望長生不老,於是聽信偏方,動員全國之力蒐羅所有金屬容器,將之銷融後鑄造了一個巨型的金銅仙人,放在二十丈高的基座上,再讓金銅仙人高舉著銅盤,用來承接天上的露水。據說這露水混和玉屑一同飲用,便能長生不死。

    從後設角度來看,我們都知道漢武帝還是死了。然而弔詭的是,距離漢武帝辭世後三百多年,三國時期的魏明帝(曹丕的兒子曹叡),某天突然想起了這個金銅仙人,興起效法漢武帝尋求長生的念頭,於是命人千里迢迢到長安,把金銅仙人拆下來,打算搬到當時的首都洛陽。魏明帝明明也見證了漢武帝的消亡,卻仍仿效了武帝的癡心妄想。何以如此?主要是因為當時天下尚未統一,政局不穩,他需要一個象徵性的符碼,好讓各路英雄深信曹魏代表正統威權,也讓他自己更有自信。於是將腦筋動到了金銅仙人身上,以為漢武帝在國力鼎盛時鑄造的金銅仙人,具有加持的作用。

    就這樣,魏明帝派人到長安宮殿,硬生生將佇立在高空三百多年的金銅仙人拆下來,想將它放在當時首都洛陽的宮殿正前方。但別忘了,金銅仙人是扎扎實實金屬鑄造而成的,在那個沒有曳引車的年代,只能靠牛車馬車拖拉,洛陽與長安,相隔約三百多公里,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的任務。金銅仙人實在太重了,魏明帝派去的人馬絞盡腦汁,最終想出了折衷之道,他們把金銅仙人手上的銅盤拆下來,帶回洛陽覆命,但把金銅仙人棄置在渭水之濱。於是稗官野史記載,有人看到金銅仙人流下了淚水……。




    李賀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,注意到這一閃即逝的流光。有趣的是,他的目光不在漢武帝與魏明帝兩位異代君王身上,而是那個金銅仙人。李賀設想,如果金銅仙人有生命、有情感,他如何看待這整件事?於是寫下了〈金銅仙人辭漢歌並序〉:

    魏明帝青龍九年八月,詔宮官轄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,欲立置前殿。宮官既拆盤,仙人臨載,乃潸然淚下。唐諸王孫李長吉,遂作〈金銅仙人辭漢歌〉。

    茂陵劉郎秋風客,夜聞馬嘶曉無跡。畫欄桂樹懸秋香,三十六宮土花碧。魏官牽車指千里,東關酸風射眸子。空將漢月出宮門,憶君清淚如鉛水。衰蘭送客咸陽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。攜盤獨出月荒涼,渭城已遠波聲小。


    整首詩充滿濃厚的抒情性,但抒發的並非李賀的情感,而是金銅仙人。當他被漢武帝鑄造出來之後,這一生的使命便是托著銅盤承接露水。漢武帝辭世後,銅人的時間也被凍結。詩的開頭,敘述幾百年來銅人的所見所聞。夜裡,空蕩蕩的宮殿總是傳來熟悉的馬蹄聲,依稀是漢武帝變成一縷秋風中的幽魂回來了,然而天亮後卻又了無痕跡。西漢霸業結束後,長達幾百年的時間,沒有任何一個政權在長安安身立命。曾經繁盛、裝飾華美的宮殿,如今佈滿了青苔。御花園的時間繼續流轉,春去秋來,花開花又謝。只有銅人幾百年來矗立一方,靜觀世事變遷,滄海桑田。不老,也不死。

    金銅仙人本來可以置身事外,冷眼旁觀世事變遷。豈料三百多年後,遠在洛陽的魏明帝,以暴力的手段將銅人從高臺上拉下來,打破了這個神話時空。自此,金銅仙人不再代表永恆,他的神聖性被解除了封印,從銅牆鐵壁變成脆弱、不堪一擊的,凡人一般的樣貌。當他被帶離長安,出了長安的東城門,等於離開家鄉,迎面而來異鄉的風,想必讓他一時酸楚,難以適應。當他潸然淚下時,滴落的該是如鉛水般的淚滴吧。

    如果銅人會流下不捨的淚水,如果道旁送別的蘭花,受到情緒的感染而衰頹,那麼天地也會因為有情而逐漸老去吧?晚唐另一位詩人李商隱說:「神仙有分豈關情」,想要成為神仙,就必須斷情絕哀,一旦產生七情六慾,就不免墮入生老病死的輪迴。換言之,天若有情天亦老,背後的涵義其實是天地無情,所以能以萬物為芻狗。

    全詩最後,回到金銅仙人的視角。手上的銅盤被拆下來帶走,而他卻被拋下了。月色荒涼,他已遠離長安宮殿回不去了,一個人孤伶伶被棄置在渭水邊,耳邊傳來水波流動的聲音。但那聲音卻不知為何,越來越遠,越來越小聲……。


---

後記

    小時候有段時間,家人不知從哪弄來一臺流動攤車,在盛夏酷暑賣起果汁營生。小攤販生意極好,全家都必須輪流當值,我也是那時學會了如何打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果汁。然而小本生意營業時間長,投注的人力不是一般小家庭能夠負荷,於是在暑假結束前家人決定見好就收。

    記得最後一晚收拾攤車時,我仔細擦拭著檯面,每個細節都不放過。心裏想著,如果這臺攤車知道自己明明還硬朗、功能健全,卻要被回收不再使用,他會傷心嗎?他今後的命運將如何?

    日本平安時代有百鬼夜行的傳說,人們相信長年使用的器物經過環境陰陽之變,夜裡會變成妖怪在路上行走。相信物品有靈魂有情感,是許多惜物之人都曾有過的感受,卻很少人能像李賀這樣代物抒情,並且想像力飛躍,寫出如此驚天動地的詩篇。

    然而這背後是否也隱含渴望生命由自己主宰,渴望被看見、被理解的訴求呢?過去解釋這首詩,多認為李賀藉以抒發家國之痛與身世之感,但若置於現代社會來看,除了惜物生情外,我以為它反映的是身而為人,擁有自己的舞台,自己做主、恣情揮灑,是多麼幸福的事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巧克力囊腫抽吸手術(三):手術後及異位寧

巧克力囊腫抽吸手術(二):手術全記錄

巧克力囊腫抽吸手術(一):我的疼痛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