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影心語——《侵密室友(Greta)》




      前陣子在飛機上看到一部驚悚片《侵密室友》(Greta),2019年4月上映,導演為尼爾喬登(Neil Jordan),之前拍過《勇敢復仇人》,似乎擅長處理懸疑題材。


圖片來自網路



      電影劇情並不複雜(有雷),地點設定在紐約,法蘭西絲來自波士頓,是一位剛失去母親,與父親理念不合而寄居在女性朋友家的善良女孩。一日,她在地鐵上撿到一只女用手提包,時值深夜,她未交到管理室或警察局,而是打開皮包找到證件,決定直接物歸原主。隔天歸還手提包時,結識熱愛古典樂的鋼琴教師葛莉塔,是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婦女,纖瘦而略顯憂傷的外表,讓她看起來無害。為了答謝,葛莉塔邀請法蘭西絲進門喝咖啡,「剛煮好的」(補上這一句,使對方無法拒絕)。進門後,法蘭西絲環顧四周找話題,「這是妳先生嗎?」「那是妳女兒嗎?」「這是妳的狗?」每張照片背後都有悲傷的故事,葛莉塔用釋然的語氣,訴說著愛讓一切延續等自我安慰的話語。貌似不經心,實則每句話都經過算計。

      想要拉近兩個人關係最快速的方式,就是找到共通點。法蘭西絲與葛莉塔,兩個都因失去至親而孤單寂寞的人,彼此有相似經歷,從陌生的關係,一躍成為可談私密話題的知交。法蘭西絲的室友艾莉卡因旁觀者清,覺得荒謬,「妳根本不認識她」,「妳只是把她當成母親的替代品」。法蘭西絲雖不悅,卻也不置可否。故事的轉折點在於,法蘭西絲無意間發現葛莉塔櫥櫃內,放了好幾個同樣款式的手提包,上面貼了紙條,請君入甕的意圖昭然若揭。法蘭西絲瞬間頭皮發麻,臉色蒼白,倉皇逃離現場。

      當法蘭西絲決心遠離葛莉塔時,卻是驚悚的開始。奪命連環扣、語音留言、簡訊、跟蹤,無所不用其極。葛莉塔可以站在法蘭西絲打工的餐廳對街上,從白天到黑夜,什麼都不做,只是盯著她。因不構成騷擾,報警也沒用。下一步葛莉塔朝法蘭西絲的室友艾莉卡下手,跟蹤並拍照傳給法蘭西絲,使她產生雙重恐懼。再下一步直接預約法蘭西絲打工的高級餐廳,並翻桌大鬧。葛莉塔自認想做的只是道歉、溝通,但對法蘭西絲而言,她只想遠離,不願與葛莉塔有任何瓜葛。同一時間,法蘭西絲得知葛莉塔口中在巴黎的女兒早就自殺身亡,葛莉塔卻曾在法蘭西絲面前,佯裝與女兒通電話。當她的謊言一層層被搓破時,她的病態特徵也益發明顯。

      為了徹底擺脫,法蘭西絲以退為進,低頭道歉,並告訴葛莉塔自己將出門遠行整理思緒。她與室友艾莉卡打的如意算盤是,等回來之後,葛莉塔可能已經找到新目標,轉移注意力了。殊不知此舉被葛莉塔識破,她潛進法蘭西絲公寓,下藥將其帶回住處。先是關進箱子裡,之後拘禁在密室中。此時法蘭西絲終於明白葛莉塔的女兒何以自殺,以及她初次送回手提包進入葛莉塔屋內時,貌似隔壁施工的震動巨響,源自於什麼⋯⋯。

      看完這部電影,心中浮現幾個想法:

      第一,科技來自人心?《侵密室友》一直讓我想到Netflix影集《 安眠書店》。場景同樣在紐約,當被害者被拘禁時,加害者同樣使用手機營造被害人仍活躍的假象。《 安眠書店》使用臉書,《侵密室友》則是傳簡訊給父親及室友。當被害者已經昏迷時,加害者只要使用他的指紋,就能輕易取得手機訊息。平時覺得指紋辨識功能非常方便,看完電影,開始意識到我們太常為求方便而出賣自己。往往等事情發生再尋求法律途徑,試圖討回公道,然而,大開方便之門的不正是自己嗎?

      以及,朋友之間久不相見,只要看看對方臉書,了解近況,就覺得天涯若比鄰。然而,近況真的是實況嗎?十幾年前的廣告台詞:「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」、「再忙也想聽聽你的聲音」,現在變成只要盯著冰冷文字搭配修過的美圖,竟然就滿足了。當然,這裡沒有批判的意思,文字搭配養眼的美圖並沒有不好,只是透過電影與影集反映的社會現象,也正提醒我們,應該學習覺察文字與圖片表層背後的含義。例如,有的人將臉書當作行銷,有的人當作情緒宣洩管道,有的人當作許願池等,每個人目的不同,我們能否洞悉背後傳遞的訊息?學習這樣的能力,才能不隨波逐流,從高我的角度助人且受惠。

      第二,人際關係的拿捏。這部電影原文片名Greta,就是囚禁法蘭西絲的加害者葛莉塔。亦即她是故事的靈魂人物,然而故事並沒有追溯葛莉塔的原生家庭,沒有解釋她失常的源頭,這是比較可惜的。但有一點我認為很值得思考,就是一段關係(無論友情、愛情或類似影片中的忘年之交)太快深交,潛在的危險性遠大於循序漸進。雖然我沒有科學數據支撐,但類似的小說、電影情節太多,身邊也有不少朋友的案例。

      例如:A(女)在補習班認識B(女),A覺得B很聰明,多才多藝,一起上課的時候,B總能變出許多花樣,讓A驚喜。補習也變成一件有趣的事,兩人連下課也膩在一起。但事實上相處時B主導居多,B鮮少透露自己的私事,A對B知之甚少。一兩週之後A開始覺得有點干擾,想專心上課,也想與其他補習班同學互動,只是B主導性強,難以溝通,於是漸漸疏遠。豈料B不明就裡,不甘受冷落,開始跟蹤、打無聲電話、寫信道歉,甚至約談與A友好的朋友。A經歷了如同法蘭西絲一般的精神折磨,長達多年的時間。

      總之,如果不想讓驚悚情節在現實生活上演,建議不要太快進入一段友誼或關係。人性總是習慣掩飾,真正的傷口通常埋得很深。若很快見到這個人脆弱的一面,如葛莉塔一連說出三個離世的家人(包含狗),恐怕多少帶有目的性。(但目的不見得是壞的,有時只是拉近彼此距離)

      第三,密室空間。電影中葛莉塔為懲罰法蘭西絲,將她塞進巨型箱子中。在影集《 安眠書店》中,主角囚禁被害人的則是一個恆溫的玻璃密室。在小說《關上門以後》,傑克限制葛雷絲活動的則是一間只有廁所的小房間,她犯錯時則進入地下室。目前想得到的驚悚故事,密室都是情節推動的核心。然而,有沒有可能擺脫這個框架呢?雲端時代已來臨,也許科技營造的無形防火牆,很快就會取代有型的密室空間吧?然而坦白說,我既期待看到這樣的創作,卻又害怕它真實上演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巧克力囊腫抽吸手術(三):手術後及異位寧

巧克力囊腫抽吸手術(二):手術全記錄

巧克力囊腫抽吸手術(一):我的疼痛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