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詩新解】天若有情天亦老
很多人都聽過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,並為字裡行間的深情震懾,卻不一定知道它出自晚唐詩人李賀的〈金銅仙人辭漢歌〉。這首詩的創作,起源於一段歷史碎片: 漢武帝在政治武功達巔峰之後,渴望長生不老,於是聽信偏方,動員全國之力蒐羅所有金屬容器,將之銷融後鑄造了一個巨型的金銅仙人,放在二十丈高的基座上,再讓金銅仙人高舉著銅盤,用來承接天上的露水。據說這露水混和玉屑一同飲用,便能長生不死。 從後設角度來看,我們都知道漢武帝還是死了。然而弔詭的是,距離漢武帝辭世後三百多年,三國時期的魏明帝(曹丕的兒子曹叡),某天突然想起了這個金銅仙人,興起效法漢武帝尋求長生的念頭,於是命人千里迢迢到長安,把金銅仙人拆下來,打算搬到當時的首都洛陽。魏明帝明明也見證了漢武帝的消亡,卻仍仿效了武帝的癡心妄想。何以如此?主要是因為當時天下尚未統一,政局不穩,他需要一個象徵性的符碼,好讓各路英雄深信曹魏代表正統威權,也讓他自己更有自信。於是將腦筋動到了金銅仙人身上,以為漢武帝在國力鼎盛時鑄造的金銅仙人,具有加持的作用。 就這樣,魏明帝派人到長安宮殿,硬生生將佇立在高空三百多年的金銅仙人拆下來,想將它放在當時首都洛陽的宮殿正前方。但別忘了,金銅仙人是扎扎實實金屬鑄造而成的,在那個沒有曳引車的年代,只能靠牛車馬車拖拉,洛陽與長安,相隔約三百多公里,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的任務。金銅仙人實在太重了,魏明帝派去的人馬絞盡腦汁,最終想出了折衷之道,他們把金銅仙人手上的銅盤拆下來,帶回洛陽覆命,但把金銅仙人棄置在渭水之濱。於是稗官野史記載,有人看到金銅仙人流下了淚水……。 李賀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,注意到這一閃即逝的流光。有趣的是,他的目光不在漢武帝與魏明帝兩位異代君王身上,而是那個金銅仙人。李賀設想,如果金銅仙人有生命、有情感,他如何看待這整件事?於是寫下了〈金銅仙人辭漢歌並序〉: 魏明帝青龍九年八月,詔宮官轄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,欲立置前殿。宮官既拆盤,仙人臨載,乃潸然淚下。唐諸王孫李長吉,遂作〈金銅仙人辭漢歌〉。 茂陵劉郎秋風客,夜聞馬嘶曉無跡。畫欄桂樹懸秋香,三十六宮土花碧。魏官牽車指千里,東關酸風射眸子。空將漢月...